您现在的位置:
2016-1-8周建成:25年来清扫道路3433万平方米
来源:深圳晚报发布时间:2016-01-08
我是一名环卫工人,在深圳工作25年来,清扫过的道路面积共计3433万平方米,清除垃圾4300多吨。在深圳,我们环卫工这个群体有将近10万人,每天清扫保洁面积约1.9亿平方米,收运处理垃圾多达1.5万吨。
20多年来,我见证深圳成为国家卫生城市、国际花园城市,举办大运会等大型活动,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作为城市美容师的环卫工人,也贡献了自己的一点点力量。

壹
扫的时间长了,扫得不好的人扫把边边往往会卷起来,扫得好的人扫把还很完整;扫得不好的地面就像用脏抹布擦过的桌子,会留下印痕,扫得干净的地面会很平整
来深圳做环卫工人
1990年,我27岁,在江西吉安老家种地。听在深圳做园林工作的亲戚说深圳很好,蛇口的园林公司招人,便与10多位同一个大队的老乡一起坐大巴,先到广州,再到深圳南山,最后到蛇口,折腾了一整天。
一到蛇口的园林公司,老板又说,不需要这么多人。我们一下没了着落,连住处都没有。后来有位老乡说,蛇口的清洁公司正在招人,我们10多个人就又转去清洁公司。
第一天上班是在水贝一带。早上4点半,我们就起床上街了。如果你睡懒觉,隔天就会被勒令打包走人。上路后,有老师傅教我们如何清扫。“清扫道路”这件事情看起来简单,但扫得好是需要技术的。扫的时间长了,扫得不好的人扫把边边往往会卷起来,扫得好的人扫把还很完整;扫得不好的地面就像用脏抹布擦过的桌子,会留下印痕,扫得干净的地面会很平整。那时的垃圾桶是铁皮制的,生活垃圾一堆,时间一长就很臭,闻多了呼吸都不顺畅。所以我们那10多个人,有2个受不了很快就离开了。
水贝一带有很多滩地,滩地很脏,每天清扫完毕,下班回到宿舍,脸上一抹全是灰。那时候我总想,要不赚点钱就不干了,回家种地去吧。但乡亲之间的感情又让我有些舍不得。在这里,无论生活或工作,遇上事情,总有老乡帮衬一把,我在这些老乡间还有些威严,他们遇上事也都来找我帮忙处理。我见过夫妻打架的多了,但我和我老婆就从没打过架。我俩是一个大队的,从小一起长大,她嫁给我,就是看中我干活干得厉害,所以我来深圳,她也跟着我来做环卫工人。1996年,我父亲在老家摔跤,中风去世,家中无牵挂,故乡就更回不去了。现在的故乡就像上世纪90年代的深圳,房子不经住了,深圳也彻底地成为我的第二故乡。这是后话。
1995年5月,罗湖区开始筹办机扫所。当时,能够代替人工清扫的扫地车是新鲜事物,深圳率先在全国做机械化清扫的尝试,机扫所从四川泸州购置了8辆熊猫牌机扫车,再加上1台水车,连同10位司机在内共35名工作人员。刚设计出来的机扫车其实还有很多毛病,比如,漏油、温度高、扫把在车前面容易遮挡视线等等,我们作为全国首先采用机扫车的单位,陆续为厂家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,可以说对机扫车的改进有一定的作用。
过去,扫马路的工人都是编制内成员,机扫所成立后,需要面向社会招聘工人,我就带着10多号兄弟,从蛇口的清洁公司过来了。

贰
这个时间点,路上出现得最多的是一夜通宵后十分疲惫的人、呼啸而过飙车的人、喝醉酒的人,以及偷盗抢劫的人
我眼里凌晨5点的深圳
刚到机扫所,我们一群人借住在机扫所地处洼地的铁皮房里,一住就是十几年,2004年才搬出去。那时候,居住条件非常艰苦:铁皮房地势低,一下雨就淹水;每逢春天,铁皮房内非常潮湿,有时还会有青蛇爬进来,挂在筐子上;那时台风也多,风一来,吹得铁皮房哗哗地响。我们的厕所是共用的,附近没有水,食用水是我带着工人一下一下挖出来的。
到了机扫所,我成了清扫队队长,分管着机扫所1/4的人员和清扫面积,主要负责文锦北路和泥岗路一带的道路清扫。依然过着凌晨4点多起床、5点钟开始清扫、中午12点多休息的生活。
在大家的想象中,凌晨5点的深圳应该是很安宁的。但其实并不是,凌晨5点的深圳,街道很脏,很多地方都有运载渣土的车子遗落的泥。一夜累积下的垃圾,经风一吹,也散落得到处都是,人行道上停着的车辆,更为我们的清扫工作增加了难度。
除了脏乱的街道外,这个时间点,路上出现得最多的是一夜通宵后十分疲惫的人、呼啸而过飙车的人、喝醉酒的人,以及偷盗抢劫的人。这些或多或少都会对我们环卫工人的生命造成威胁。
我们一直很注重安全,工作时必须穿工作服加马甲,处理路障时,必须在清理地点二三十米范围内放置雪糕筒,有时还会设置铁栅栏。但即便如此,我们依然有同事付出了生命。曾有一次,一位司机通宵上班后沿路一边开车一边打瞌睡,在撞倒我的一位同事之后,才突然从梦中惊醒。
我也曾遇到过车祸。我所负责的文锦北路是罗湖区的中心路段,运土的车子都要经过雅园立交,经由文锦北去布吉。可以说,罗湖区污染最严重的就是这几条路,铲泥巴也是这几条路铲得最多。2004年,有天凌晨,我照常开着三轮摩托车出门巡路,想去马路中间铲泥,还没过马路,“砰”一下被撞倒了,当我同事们找到我时,他们都吓坏了,他们看到的场景是这样的:隔离栏边停着一辆皇冠小车,边上还有一辆自行车,我躺在离车十几米的地上,戴着安全帽,满地是内脏、血。他们心里害怕,担心我出事,马上拨打120,我在医院躺了好几天,意识迷迷糊糊的,嘴里有两根牙签那么大的钛合金,用来固定我歪掉的嘴巴。事后妻子告诉我,那段时间,医生常常伸出个手指头来,问我:“这是几?”但我什么都不知道,领导也常来看我,事故发生时,大家都以为我死了,后来又开始担心我变傻,他们到现在都叫我“傻子”。
那一次,我在病床上休息了3个月后又主动上路了,回到最初出车祸的地方,其实情况并没有大家所想象的那样严重。原来,以前的农贸市场就在文锦北路附近,一大早骑着自行车、三轮车去菜市场采购的人很多,路况又乱,事故发生时,自行车的主人从市场买了菜就走到车道中间,小车将他撞了,他的自行车一摔,就甩到我巡逻的三轮车上将我撞到,那人买的猪心、猪肺等肉类洒了一地,我的同事们看到那么多内脏和血,还以为是我的五脏六腑全出来了,才都被吓坏了。

叁
每天用水枪冲泥,一寸一寸地冲,水枪冲洗不到的路面和隔离栏,就用洗衣粉配上地拖拖、抹布擦,一天下来,要拖烂6把地拖、擦烂25条抹布
给马路“扒”一层皮
在我从业的25年里,有几次环卫工作经历比较特别。
一次是清水河大爆炸。1993年8月5日,爆炸发生时,我正在单位宿舍。突然间,耳边传来巨响,像原子弹爆炸一样,远处有蘑菇一般的烟雾升起,附近房子的玻璃都掉了下来。事发不到1个小时,我就接到通知,因为担心二次爆炸,领导要我通知在那一带附近清扫的工人下午暂且不要去上班了。第二天,我们就接到了前去爆炸现场进行清理工作的通知。
老实说,我心里很害怕。我们原来的管理部有个电视,接着天线的那种,一共不过几个台,电视一打开,全是清水河爆炸的新闻。但我是管理员,需要带头前去清理,这是我的工作职责所在,且清水河附近的街道本也在我们的管辖范围之内。我一心想着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证大家的安全,便找领导要来口罩和手套,给工人们分下去。
等到了现场,我们发现四处都是烧焦的东西,就带着扫把、垃圾袋,一点一点地清理。因为爆炸现场还有很多化学物品,所以洒水车不能使用,担心化学反应,再发事故,因而只能人工清扫。花了一整天时间,我所负责的区域总算清理干净。
另一次印象深刻的环卫工作发生在大运会前夕。2011年,深圳备战大运会,我负责从布心到红岭大约2公里的泥岗路路段清洁工作。那同样是一段困难路段,附近有个玉龙坑垃圾填埋场,罗湖区的垃圾都要往那里运,很多工地挖的土也要经过此地到清平路去倒渣土。作为泥头车和垃圾车的必经之地,道路污染特别严重,在迎战大运的200多个日夜里,我每天起早贪黑,带领40多名环卫工人从凌晨3点半工作至夜里12点,日夜奋战在马路上。我们引进了高压枪,每天用水枪冲泥,一寸一寸地冲,水枪冲洗不到的路面和隔离栏,就用洗衣粉配上地拖拖、抹布擦,一天下来,要拖烂6把地拖、擦烂25条抹布。如果这样还不行,我们就用专门的清污用剂清理,大半年时间,硬是把泥岗路和文锦北路“扒”了一层皮,将马路原有的颜色呈现在人们面前。
那段时间,我们的工作强度很大,我常常头晕,还曾有2次由于气温过高没有及时补水而晕倒,醒来后又立刻投入清扫保洁中。我们都很紧张,深圳举办大运会,很多外宾要到我们的城市来,环卫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师,城市道路干净与否会给外宾们留下不同的第一印象,我们每天在路上来回走,一刻都不敢松懈,就是为了保证路边一定没有垃圾、一定是干干净净的。

肆
我6次被评选为“鹏城优秀美容师”,3次是罗湖区的,3次是深圳市的,2013年,我还被评为广东省优秀环卫工人
垃圾不落地,深圳更美丽
作为每天与城市街道打交道的人,我对这座城市的变化感触特别深。
过去,我们环卫工人常常开玩笑,将自己的工作比作插秧。尤其是春天,雨水多,一条马路上堆满厚厚的泥巴,我们就蹲下身子,用铲子铲泥,这不就跟插秧一样嘛。
我清楚地记得,刚来机扫所不久有段时间,我被分配去管理罗沙路。罗沙路靠近梧桐山的位置有家采石场,一下雨,小石子全被冲到罗沙路上,装泥土的车子一经过,沿路掉泥沙。那时,我天天带着11位工人清扫这些泥沙。有一次发洪水,我们单单在一个路口,就用每辆载重4至5吨的东风牌车子装了整整12车的泥。所以大家都开玩笑说“罗沙路”明明是“泥沙路”。那些年,罗沙路也才刚刚修好通上车,绿化带里的树只有拳头那般大,需要绿化工人挑着水去浇灌,现在,那些树都长得比人高了。
我现在负责深南大道上近4公里路段的清洁工作,深南大道是特类路,特类路要进行夜间保洁。但以前,深南大道哪有那么平整,上世纪90年代时它是土路,是从人民医院那里断头的,后来有了上海宾馆,城市道路越来越宽,房子越来越多,也越建越高。
1990年至今,我在深圳凌晨的马路上,不知见过多少人间百态:环卫工人出车祸的、抢劫偷盗的。上世纪90年代,深圳的女孩都不敢戴耳环上街,一些老板戴着筷子一般粗的金项链上街,转眼就被抢走,这样的事情我一天能碰见好几次。现在,治安状况好了,人们也越来越敢穿金戴银,打扮自己。
市民对待环卫工人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。上世纪90年代初,我工作时最害怕的就是手上那把小扫帚不小心碰到路人,或在清扫时不慎将地上的脏水弄到路人身上,最受不了因为一个不小心遭到市民责骂。我有许多老乡还因此被围殴过,受了委屈无处诉说,有时,还会反过来被告状。
那时,市民的环保意识也不强。随地吐痰、吐口香糖、乱扔垃圾的现象多得是,电线杆上缠满了广告,建筑工地天天野蛮施工,泥土遍地是。他们污染了,我们就要无偿清扫现场。但现在,我们的工作压力减少了许多。一方面,政府部门在加强管理,建筑工地准备动工了,政府会在硬件上有所要求,基础配套设施都要做好,否则就不予施工,施工时处罚也很严厉,一旦车辆进入行业黑名单,年审时就无法获得两牌两证。严厉的措施产生了约束力,也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压力。
另一方面,公益广告对市民素质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。随着“垃圾不落地,深圳更美丽”等口号的流传,随地扔垃圾、乱张贴的现象现在虽然也有,但明显减少了许多。此外,深圳的NGO组织也积极参与专项行动,在践行环保、宣传环保上收到很好的效果。
现在,深圳全市有200多个社区开展了“资源回收日”活动,政府积极推动绿化垃圾、大件垃圾、集贸市场果蔬垃圾等分流处理,开展各种专项回收利用行动,还探索发展“互联网+分类回收”模式。
“只要条件允许,我就干到退休”
社会整体越来越尊重环卫工人。不久前,市城管局发起“美丽深圳”基金,用于解决环卫工人的后顾之忧,一批热心公益的慈善机构纷纷响应,到去年10月26日,已筹集到2800万元基金,用于帮助解决环卫工人的交通意外伤害、重大疾病、特困家庭、子女助学等困难。
一些企业也越来越关心环卫工人。有企业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的饮用水,如果环卫工人自己带的饭冷了,还可以放在他们公司的微波炉里加热;还有企业设立了环卫工人的“爱心歇脚屋”,里面配有桌椅、空调、饮水器具、应急药品和防暑驱寒的饮料;前段时间还有些家庭带着孩子前来体验环卫工人的一天,跟着我们一起去扫大街。
我6次被评选为“鹏城优秀美容师”,3次是罗湖区的,3次是深圳市的,2013年,我还被评为广东省优秀环卫工人。我们环卫工人就是城市的美容师,把脏乱差的地方变得漂亮。
我做这份工作做上瘾了,一看到路上没有垃圾就很开心,但凡有一点垃圾,我就要马上清扫掉,哪怕是在下班时间。有一次,我与妻子外出,看到路上有垃圾,我就捡起来。她说我:“这个路段不是我们清洁公司的,你也要捡一下?”说实话,这一行干了这么久,不让我搞环卫,我还真不习惯。
记得那天有位记者问我:“你怎么干这一行干这么久?”我告诉他:“只要条件允许,我就干到退休。”
周建成
1963年出生于江西吉安。1990年来深圳,先在蛇口清洁公司任职,1995年进入罗湖区城管局机扫所任环卫工人及清扫队队长。曾获“广东省创先争优‘南粤先锋’优秀共产党员”、广东省优秀环卫工人、深圳市先进生产工作者,多次获“鹏城优秀美容师”称号。
口述时间
2015年12月29日上午
口述地点
深圳市罗湖区城管办环卫工人之家
本期采写:
深圳晚报记者 施展萍 实习生 庄楠楠 杜婷 梁翠玉
前期统筹:
王外平 梁琼月 黄晓天
后期统筹:赖丽思
本期历史图片由受访者提供
编辑:蔡励敏